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江海观潮 | 产业创新协同,长江口共做新“棋眼”

来源: 南通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23-12-20 字体:[ ]

2023年12月16日,紫琅湖畔,南通国际会议中心。

上午约11时,从外地赶来的中科院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终于赶在“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仪式之前走进活动现场,落座不久即作为研发机构代表应邀登台,与来自长江口地区政产学研用等各类创新主体人员一起,共同见证创新联盟的诞生。


朱美芳院士团队领衔、位于南通创新区的先进功能纤维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本身就是沪通两地产业创新协同的产物。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融合典范之一,目前研究所已参与制定4项国家标准。

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倡议发起,旨在联合长江口地区的创新主体、政府部门、研发机构、创投机构、科技园区等,共同推进长江口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呼应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构想,在长江口构建集产业技术需求、创新资源和研发组织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委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这样描述联盟的未来。


当天,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南通以及多项合作签约,来自上海嘉定、宝山、浦东和苏州太仓、常熟、张家港等长江口地区嘉宾共襄盛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话题,再成媒体热点。


“长江口”,首先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

“百度百科”的描述是:长江口,指长江在东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鸡骨礁为止,长约232公里。

“长江口”,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

涉及上海、苏州、南通三地,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版图中,这里都是举足轻重的经济重镇。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区构想的提出,让“长江口”广受关注。


当今世界,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下,全球开放式创新、有组织科研的新浪潮,引领科技体制改革迈向深水区。长三角,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索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机制、方法、路径,重任在肩。

今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3.0时代,正由‘世界工厂’迈向打造‘全球产业高地’。”活动现场,在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认为,当前,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苏浙皖则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门类齐全,长三角地区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协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刘庆看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就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重要指示要求的现实举措:

“长江口处于长三角区域核心位置,也是长江经济带龙头,产业基础扎实、创新资源集聚、经济互补性强、跨江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完全有条件成为沪苏深度合作的‘桥头堡’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新标杆。”


“共谋一盘棋、共做新棋眼、共下先手棋”,今年6月7日,《新华日报》在对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进行报道时披露:江苏省领导在座谈会上提出,扎实推进落实既定事项的基础上,“谋划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合作区、港口机场建设战略合作等新的‘棋眼’,培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

产业创新协同,共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新“棋眼”,这是目前可查、关于“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较早的公开报道之一。

而这一战略构想引起更广泛关注,则由于今年10月7日市委书记吴新明在《群众》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天后,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率先以《南通: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区》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其后,长三角其他媒体纷纷跟进聚焦。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等遂成热词。

事实上,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区的构想,我市早在今年年初就着手谋划、提出。

长三角一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核心战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扎实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协作、生态联保联治、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迈入“万亿俱乐部”之后,我市进一步明确: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充分放大自身的江海岸线、广阔腹地等优势,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服务好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近日,澎湃新闻专访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探讨新机遇下南通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道。吴新明表示,南通当下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最强、投资潜力最足的城市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张依琳 编辑:陈思众 江勇

“区域协同就是要共同发展,做共赢多赢的事。南通既可以为上海和苏州转型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提供产业协同。深入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我们就谋划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理念和经验,共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高地,在长江口共建一个产业创新协同区。”前不久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吴新明这样“解秘”。

南通的这一构想,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7月底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被写进全会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决定》。其后,国家发改委也明确函复,表示对这一设想予以大力支持。

如果将长三角视作一张棋盘,从空中俯看,与沪苏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相呼应,在长江口,沪苏有了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新的“棋眼”。


南通既是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首倡者,也必将成为协同区未来重要承载地。

靠江靠海靠上海,南通已经深度融入了长三角产业创新共同体:目前,南通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苏南有合作关系,超过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苏南80%的高校院所有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

与之相印证,市科技局局长赵男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今年,我市与上海市科委签订了沪通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平台载体签约落户。“全市新签的16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合作项目占比超过65%。”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协同的精彩故事:

今年年初,通过长三角国创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布需求不到两个月,就被来自南通创新区的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揭榜。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是一家国资参股、实行公司制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朱美芳院士团队在纤维领域长期积累的专有技术优势,瞄准长三角纤维相关企业市场需求,提供一流技术和服务。

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近年来,中国天楹成功引进多位高端人才,并和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合作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套飞灰等离子体熔融系统。“利用好长三角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推动研发在上海、制造在海安。通过提升技术的原创力、成果的转化力,最终实现我们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要建说。

走进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的如皋高新区“科创飞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2块印有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名称的牌匾。这一如皋与上海交大科技园合作共建的离岸孵化器,已成功吸引霖鼎光学等一批科创项目落地转化。今年11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在此考察时,勉励我市相关板块大力推广“飞地孵化”“离岸创新”模式,构建“上海孵化、南通转化”“上海研发、南通制造”链条,让更多科创企业与南通双向奔赴、共赢未来……

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沪苏等地多位专家、学者对南通十分看好。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南通正站上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迎来了“南通时刻”:“通过协同区共建,可以使南通更好集聚长三角优质产业创新资源,有望与上海、苏州深度融合建设成为长三角的‘黄金三角’,更好发挥万里长江巨龙的‘龙头’作用。”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则建议,共建协同区,南通应借力上海、苏南在高科技产业、高端人才、高水平科研力量等长板优势,不断迭代升级产业创新体系,为“下一个万亿”蓄力赋能。


“共建协同区既是南通实现下一个万亿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成长三角各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重要路径。”郜军认为,未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整合长江口科技创新资源,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研发载体和研发平台,打造长江口区域腾飞的新引擎。二是面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引入孵化一批项目,以链成群、强链补链,打造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人才流动互认、创新项目共引、地区发展考核统计双算等,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将“努力构筑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列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支撑”。

立足自身实际,目前,我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推动协同区方案编制与向上报批的同时,围绕长江口北岸区域先行开展深入研究,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开局起势、走深走实,此次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共建南通分中心,倡议成立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就是“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这一概念提出后我市迈出的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经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共建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推动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长三角国创中心与南通合作紧密,已共建2家省级研发平台,落户2家专业研究所,实施4个“拨投结合”项目,建成9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此次长三角国创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南通,标志着双方合作提高到新的层次,对于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创新力量有效整合、提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致辞时,市委书记吴新明殷切期待——

“希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支持南通分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实质化运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希望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协同推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投基金、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开展跨区域深度合作,共享一体化发展机遇,共创长三角美好未来!”

南通的期待,长三角国创中心积极回应。“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肩负着很多任务,将一体化征集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一体化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体化组织协同攻关。”刘庆认为,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紧邻上海、苏州的区位优势来看,南通都是长三角区域“万亿俱乐部”里面非常有潜力的一座城市。南通分中心不仅为双方在南通共建的研发平台和载体、项目集中提供服务,还将促进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资源向南通集聚。“通过分中心运行,促进各类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携手长江口、创新向未来!可以预见的将来,长江口新腾飞,即将开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