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总结
来源: 南通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08-04-01 14:50 累计次数: 字体:[ ]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坚持把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作为引领南通经济实现全面腾飞的龙头,全市开放型经济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一、2006年以来开放型经济基本情况

2006年,全市完成工商登记外商投资项目1049个,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9.39亿美元,增长123.2%,分别完成考核目标的163.3%、加压目标的146.1%;商务部确认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7.44亿美元,增长79%,超过目标任务49个百分点。全市外贸进出口100.6亿美元,增长18.09%,其中出口72.12 亿美元,增长24.5%,超过全年工作目标4.5个百分点;进口28.49亿美元,同比增长4.47%。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7.1亿美元,增长31.27%;完成营业额7.39亿美元,增长11.65%,超全年目标1.65个百分点;新派人数14607人;期末在外人数33733人,上述四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全市开发园区业务总收入2311亿元,增长45.0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62亿元,增长43.8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11个,协议外资47.51亿美元,增长19.31%;商务部确认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7.9亿美元,增长35.8%全市口岸进出口货物运量2110.42万吨,同比增长15.3%集装箱吞吐量36.07万标箱,同比增长19.78%

2006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一是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5亿美元。新增工商登记外资居全省第二,商务部确认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居全省第三。我市利用外资已率先融入苏南,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在苏南五市超过了无锡、南京、常州及镇江,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超过了南京、常州、镇江,首次跻身全国包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大中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前十强。二是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三是外经工作在高平台上继续攀升,各项指标连续第11年保持全省领先。四是外贸运输量突破2000万吨,为南通港成为全国沿海第十个、长江第二个亿吨大港作出了重要贡献

2.部分关系全市发展的重特大项目得到突破。2006全市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93个,同比增加94部分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王子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LNG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2006年新批的碧路生物饲料、皇家硅业、宝钢日立轧辊、远通纸业等总投资超亿美元或接近1亿美元的大项目,推动了我市利用外资的量质提升,对发展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培育外资特色板块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开放型经济内涵质量明显提升。一是利用外资结构明显优化。产业优化和集聚取得新的进展,机电、生物医药、船舶配套、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的项目增多。新批外资项目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市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实际到帐6.2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1.3%,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超过目标任务1倍多。二是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一般贸易出口43.75亿美元,增长23.06%;加工贸易出口27.31亿美元,加工贸易增值率108%全市机电产品出口24.32亿美元,比上年净增6.26亿美元,增长32.2%,增幅超全市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的33.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5.3 亿美元,增长59.9%,占全市7.3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上年净增1.8亿美元,高于全市出口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三是外经结构得到提升。南通苏中建设有限公司和通州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经商务部批准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我市外经经营权企业已发展到20家,其中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6家。在2006年全省建筑外经10强评比中,我市4家企业榜上有名。在2005年全球最大225强国际承包商评比中,南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南通三建集团公司两家企业入围。2006年以来,我市境外贸易投资呈现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全市新批境外非贸易企业19个,是去年的6倍多,总投资1712.17万美元,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创历史新高,超过了“十五”期间境外投资的总体水平,全年新批境外贸易企业7家,比去年同期多6家,中方投资额为630万美元,同比增长31.5倍,新批项目数位于全省前列。

4.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外贸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直接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幅增加,涉外税收同比增长33.9%,是全市增速最快的税种。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和对外劳务合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增加职工和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开发区以全市1.8%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市31%GDP65%的到帐外资和45万多个就业岗位。全市销售额十强企业有7家外资企业,分别是南通中集、中天光缆、申华化学、中远川崎、富士通、华能电厂、宝日制铁。我市沿江涌现出中远川崎、南通中集、振华港机、惠生重工、航天万源安迅能风电设备项目等大型外资龙头项目,增强了产业吸纳能力,以船舶修造、海运设备、海洋工程、港口机械、风电设备等为标志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以王子造纸、统一嘉吉以及市开发区部分精细化工项目为代表的造纸、粮油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临港产业,将大大提高我市产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二、2006年全市开放型经济主要工作

2006年,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工作目标和“保三争二”的争先目标,坚定不移地强化行政推动,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和对策,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项目建设、空间拓展以及外贸外经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的持续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推进体系更加完善。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围绕科学发展观,统一立志争先、加快发展的思想。市委罗书记非常关心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工作,继年初参加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之后,又在百忙中亲自参加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讲评会,对各地主要领导亲自抓龙头大项目和产业集聚提出了具体要求。丁市长在北京学习期间亲自组织招商活动,并在推进江苏王子、LNG等重特大项目上亲力亲为。在月公布季讲评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围绕科学发展加强引导,完善了县(市)区利用外资和市级机关服务招商引资两个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激励各地利用外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各县(市)区对照市委、市政府全年工作目标,在继续保持和强化行政推动,加大压力传递力度的基础上,日益注重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改进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行政推动更具章法。各具特色的行政推动,营造了全市上下挑战自我、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浓烈竞争氛围,为全市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市级机关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引荐外来投资、服务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强化职能做好协调服务,积极寻找项目信息,主动为引荐外来投资牵线搭桥,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招商引资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06年,在国家对用地管理、产业准入、房地产发展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及时研究贯彻落实操作性措施,并在三次季度讲评会系统部署。各地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取得进展。启东市在全面启动滨海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用地政策的研究,抢抓机遇,经过不懈努力,沿海滩涂的围垦终于获得国家批准,为今后3-5年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空间。如皋市深入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着力拓展沿江港区发展。海门着力开拓灵甸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两大新生增长极;通州也开始着手加快滨海工业区规划和建设;海安县集中抓好“东区西园”建设;如东县加快推进洋口港、建设,洋口港开发开放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园、港口工业三区建设进程,着手启动能达商务区建设。

(三)招商质量明显提高。一是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市委、市政府以产业招商为重点,围绕海洋工程及船舶设备、船舶配套工业和洋口港石化产业,先后在欧洲、日本、韩国组织了多场专题推介,与多家企业达成了共同开拓船舶修造配套产业和石化产业的合作意向,为全市在产业招商方面起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2006年港洽会,我们把产业招商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强势推介重大装备制造业、石油和精细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家纺业和现代服务业等5大产业。港洽会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5个,单个项目投资额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总投资17.61亿美元,协议外资达8.09亿美元。二是更加注重大项目推进和产业集聚2006年,我们从我市利用外资所处的量质并举的阶段出发,有意识地加大了对龙头大项目和产业集聚推进的引导力度,各地纷纷加大了对重大项目的攻坚力度。总投资19.8亿美元的王子浆纸一体化项目7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该项目是日本在华投资的最大项目,也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它的获批必将推动形成纸业制造基地。洋口港开发取得新进展,洋口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扩大开放的一类口岸发展规划;太阳岛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如东风电二期工程第一组风机已投入运行,整个项目建成后如东将成为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海安通过“以商引商”,成功引进了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南通晓星变压器有限公司。林洋新能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1.5亿美元,开辟了利用外资的新途径。此外,各地还加紧洽谈、储备了一批重大项目,为我市利用外资增添了后劲。三是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我们加强对各地项目落地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推进。各地多措并举,在招引项目、扩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项目的开工与建设,不断提高项目落地率和成功率。

(四)外贸工作又有了新亮点。2006年,我们把服务外贸企业,积极引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作为外贸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年初召开全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工作推进会,在全市营造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氛围。与南通海关、国检局、国税局和外管局等部门联合举办了2期新备案进出口企业外贸政策培训班,全市近300家进出口企业参加了培训。加强资金扶持,大力引导外贸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导企业积极进行主体出口市场商标注册,参加国际质量、环保认证,注册国际商标的企业明显增加。加强公平贸易工作,建立对日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联系制度,积极应对日本农产品进口技术壁垒。及时组织企业积极应诉反倾销调查,协助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主动对自日本、台湾进口的PBT树脂向商务部提起反倾销申请。商务部作出终裁公告,对原产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PBT树脂,征收6.24% -17.31% 不等的反倾销税。2006年,我们还及时与省厅联系,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经商务部批准,争取到在南通设立江苏省纺织品临时许可证件南通发证分点,2006年共发证1万多份,极大方便了南通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二是大力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540家。举办“2006南通市外贸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组织近七十家民营外贸企业推出二千个外贸专业类、技术型岗位,吸引近五千名各类人才入场应聘,为新获权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累了人才智力基础。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各类会展,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出口品牌,重点扶持列入全市出口品牌后备名录的38家企业,积极组织6家企业申报商务部“中国畅销品牌”评比活动。三是组织2006中国南通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在港洽会期间承办了2006中国南通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三天共接待参观人数25000人次,国外200多名采购商以及国内采购商5100多人到会参观洽谈,规模和影响力在省内均属一流。

(五)全力保持外经领先优势。一是拓展劳务合作。经商务部批准,2006年新批外经经营权企业2家,累计获权企业20家。继续坚持一年一度召开“南通市第五届出国劳务洽谈会”,组织外经企业与劳务人员供需见面,全市40多家企业到会设摊,2000多人到会应聘。针对近年来南通外派劳务资源出现短缺的新形势,我们在8月下旬召开了“南通-中西部对外劳务合作对接会”,为发挥中西部丰富的外派劳务资源优势发展我市外经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境外投资是我市外经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2006年我局极为重视这项工作,2月份专题召开了全市“走出去”工作推进会,举办了“走出去”业务培训班,建立“全市境外投资企业库和项目库”,并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准备申报文件,争取有关扶持政策的支持,对2006年全市“走出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三是加强管理。为促进全市外派劳务合作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继续与与南通工商局在全市联合开展了外派劳务中介企业信用评比活动,通过企业申报、电脑测评、外经贸和工商部门的审核,在全市评选产生了AAA级“重合同、守信用”外派劳务中介企业和“十佳外派劳务中介信用企业”。2006年我们还在援外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积极与江苏省外经贸厅和商务部联系,争取到一个援外培训项目,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一个建筑工程技术培训班。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商务部批准,由南通大学负责实施, 20多个国家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到南通接受培训。

(六)口岸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一是全面启动口岸扩大开放工作。南通港口岸扩大开放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水运口岸纳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原启东吕四二类口岸并入南通港一类水运口岸,如皋港、洋口港、吕四港的开发开放纳入南通港口岸扩大开放范畴。如皋港区获交通部批准从<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 1 23日起 临时对外开放,并获准从 91日起 延期至 2007228,为港区新建码头临时靠泊国际航行船舶运行提供了保证。2006223日,我市获准设立南通粮油接运公司进口大豆期货交割库,这是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大连以外地区获准设立的第一家进口大豆期货交割库,为南通口岸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二是努力提升开放水平。2006年,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能运量密集的临港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将有望改变几十年来我市港口企业以纯装卸、中转、仓储的经营特点,转向以高资金流量、高密度技术投入、高回报产出为特点的全新格局,对于南通开放型经济和口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三是进一步优化口岸发展环境。开展 “南通口岸运输畅通工程优质服务月”系列活动,围绕“查找服务差距,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货主需求,提升服务水准”主题,开展了通关、查验技能讲座,国家物流法规宣讲,诚信服务、业务练兵,操作零失误、零投诉竞赛,重点货主企业回访,直通转关电子产品现场观摩,优秀服务之星评比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口岸运输服务质量,优化了南通口岸大通关环境。

三、当前开放型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006年,我市开放型经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连续近四年的“撑杆跳”,全市利用外资跃上新的发展平台,进入全省利用外资前三甲,随着大桥、大港梦的逐步实现,我市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日益彰显,全市大项目不断增多,特别是王子项目、LNG重特大项目的突破,我市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岸线、环保、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硬约束,银根收紧、汇率提升以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预期并轨等宏观政策的影响,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分析新形势和新问题,找准招商引资新的突破口,争创新一轮竞争新优势。

目前,全市开放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主要有:

一是利用外资的增长惯性将在2007年得到延续。一方面,近几年的招商成效将逐步显现,形成的一批签约项目和意向项目2007年将有部分项目形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和实际到帐。另一方面,2006年新批项目在2007年将有部分到帐。在2006年已批的804个项目中,已到帐7.01亿美元,按照25-30%到帐率预期,2007年将有近10亿美元陆续到帐。

二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总投资19.8亿美元的王子制纸项目,注册资本9.38亿美元,预计2007年将有部分外资到帐;如东LNG接收站和燃气电厂两个项目总投资近20亿美元,已正式进入国家发改委的审查核准程序,有望在2007年上半年通过核准。这两个大项目的重大突破将为2007年利用外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苏通大桥试通车和沿海开发的投资效应。2007年苏通大桥将建成试通车,洋口港将全面进入建设施工阶段,“北上海”和江海联动的投资优势和投资价值会被众多投资商看好,届时将有可能会兴起一个投资热潮。

不确定因素和不利条件主要有:

一是要素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短期内严重制约我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全市利用外资连续四年翻番式“撑杆跳”,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跃上25亿美元发展平台,是在强势的行政推动下,充分发挥我市大量的土地、港口岸线、劳动力等优质资源优势所取得的。长江沿线经过近几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很难找到可以直接承载项目的岸线资源。预计2007年全市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将少于2006年的7350亩。建设用地成本提高,2007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提高一倍,增加了外资项目的投资成本。国家严格对滩涂、盐场等存量土地的报批程序,也压缩了我市非农用地资源的利用空间。随着这些优质资源的逐渐被利用,我市利用外资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制约,总量高速增长的势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利用外资融入苏南,重要的是在外资的质量上率先融入苏南,我们要与苏南比拼利用外资的质量,要通过量质并举、以质带量来实现外资结构的迅速升级转型,这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调优结构、提档升级的需要,更是推动南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是利用外资总量虽然处于全省前列,但利用外资质量与南京、无锡、常州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大项目来看,2006年我市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只有12,少于省内的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扬州。从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来看,至2006年我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1个,远低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从科技创新来看,我市现有研发机构15家,国际大型跨国企业设立的较少;南京引进摩托罗拉、朗讯、西门子、三星、LG、夏普、明基电通等世界著名企业的外资研发机构已达17家,其中有11家从事生物医药、显示器、软件研究;无锡已有二十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机构,美国通用电气、德国拜耳等世界著名公司都在无锡创办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涉及医疗超声设备、硬盘驱动器、液晶显示器等高端产品。

三是人民币升值、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出口退税税率调整预期、审批难度加大对开放型经济影响也比较大。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虽然短期内可能吸引部分游资涌向我国,但将加大出口成本,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受损,一旦升值幅度超过了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将对扩大出口带来较大压力,反过来也会抑制外资的增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将会降低部分依赖政策优惠和廉价劳动力的外资流入可能,一些境外投资者持观望态度,投资步伐放慢国家 9月15日 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我市将有800余家纺织企业受到影响,预计2007年将减少约1.47亿元退税收入,对全市出口产生较大影响2006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外资并购类项目的审批更加严格,项目审批的程序更加规范,发改委、国土、规划、环保的前置审批要求高,增加了审批环节,加大了项目获批难度。

根据 2006 年全市开放型经济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现的新变化,综合各方因素,我们初步判断, 2007 年我市开放型经济总体规划仍会维持高平台增长,其中利用外资受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增势将会趋缓。
 
二零零七年一月十四日